不可忘卻的歷史
不可忘卻的歷史
——評馬萌的小說《關中英雄傳》
秦人
馬萌長篇章回體歷史小說《關中英雄傳》出版了,作品厚重,長達四十萬言七十一個章回,記述了自清末光緒二十六年至民國十八年三十年陜西關中地區(qū)的歷史,刻畫了于右任﹑井勿幕﹑胡景翼﹑楊虎城﹑郭堅﹑李虎臣、紅線女、洛濱女俠楊玉梅等眾多關中英雄人物形象,作品刻畫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節(jié)跌宕起伏,獵奇述異,扣人心弦,使人重溫了那一段在腦海深處塵封了許久的歷史。這部作品的完成與出版,對于一個從事地質勘探工作多年的業(yè)余作家來說,確實不易,應該說是一部比較成功的文學藝術作品.
馬萌在繁忙的文學創(chuàng)作之余又從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為了完成這部作品,蝸居青山綠水的薛峰水庫長達五年埋頭創(chuàng)作,吃盡了苦頭,正如他在《關中英雄傳》的《后記》中所說,五年心酸淚,一部英雄傳。據作者的《〈關中英雄傳〉創(chuàng)作手記》所述,他查閱了《史記》《清史稿》《陜西文史》《渭南史話》等幾十種文史資料,走訪了許多當年英雄人物的后人,為《關中英雄傳》的完成積累了豐富的素材、構筑了這部作品的史實框架,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傳記和重大歷史事件的描述基本符合歷史事實。作者依據既有史料和歷史邏輯進行合理的想象和虛構,由骨骼而思血肉,由結局而推演過程,以“文筆”表現了歷史事件或者故事的細節(jié)。
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歷史上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就很好的做到了“史筆”與“文筆”的交融。著名學者、中國史記研究會會長
司馬遷在‘實錄’的基礎上,運用文學的筆法,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司馬遷寫人物不是好則全好,壞則全壞,而是注意寫出人物的特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能較全面的評價歷史人物。”
馬萌在薛峰水庫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就在潛心研讀《史記》,他的《關中英雄傳》在筆法上就借鑒了《史記》的特色,注重文筆與史筆的交融。作品中重大歷史事件如清末辛亥西安起義、蒲案風暴、靖國風云、白狼入陜、屈武血濺總統(tǒng)府、豫陜之戰(zhàn)、二虎守長安等,其事件的演繹推進符合歷史事實,文筆與史筆交相使用,不乏合理懸想,不瞞褒貶傾向,具有文史兼顧特色的寫人敘事手法,這部作品從本質上講具有歷史真實性。
辛亥西安起義是清末陜西地區(qū)的一個重大歷史事件,它和南方的武昌起義一樣,敲響了滿清腐朽統(tǒng)治覆沒的喪鐘,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統(tǒng)治,歷史意義重大,當時就有“南有武昌暴動,北有西安起義”的說法。而在看到手頭這部厚重的作品之前,以文學藝術的手法表現以哥老會為核心領導力量的西安起義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作品卻是廖若晨星,人們因有顧忌而很少去涉獵它。馬萌卻做到了,對這一事件作了濃筆重彩的描述,《英雄傳》從第十回至二十五回敘述了西安起義發(fā)生的歷史背景和經過,以及后來滿清反動勢力對陜西民主革命絞殺的東路西路戰(zhàn)役風云變幻。
作品中也刻畫了馬德清父子等中國北方底層農民形象,在看似通俗淺顯的情節(jié)敘事中,向讀者展示最深刻的思想:秦地的漢唐雄風與深厚的歷史文化,盡可能地展現了東西方文化的沖突和對抗;秦地的自然環(huán)境與黃土高原的溝壑縱橫;秦地的民風淳厚,秦人以“孝”為本,與親孝,與友善,為人硬郎正直,百折不撓,一輩子的輝煌與成功都是靠儒家的文化精髓來支持;秦人的以正怯邪,以柔克剛,以德報怨的美德;秦地奇特的英雄人物——仁人志士、刀客俠士,以及他們經歷的點滴小事等。如作品的第二回中寫了科舉制度的解散與馬家一家人的悲痛欲絕,以及后來痛將思痛,在祠堂重溫祖訓“承祖父一脈真情曰勤曰儉;教子孫兩條出路維讀維耕。”說明了中國傳統(tǒng)的農耕文明及儒家文化在人們思想深處的根深蒂固。
作品中的歷史人物在生活中有原型,有許多為真人真名真事,如三原于右任,富平胡景翼,蒲城的井勿幕、楊虎城,閻良武屯人李云龍(虎臣)等等,以及怪俠郭堅、奇人康老六(振邦)等富有傳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擷取他們的光輝一生或者精彩的人生片斷,大多是在關中地區(qū)民間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如關中怪杰郭堅在大荔羌白被陳樹藩部所圍時,向曹世英(俊夫)求救的怪信:“陳賊打我,你賊不管;我賊若死,你賊不遠。”在談到郭堅怪信求救的這個歷史故事時,馬萌說在他當年于堯山中學上學時,他的語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