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礦安全規(guī)程第六章)試題
1. 煤礦企業(yè)、礦井應當配備滿足工作需要的防治水(專業(yè)技術人員),配齊(專用探放水設備),建立(專門的探放水作業(yè)隊伍),建立健全(防治水各項制度),裝備必要的(防治水搶險救災)設備。
2. 煤礦企業(yè)、礦井應當對礦井水文地質(zhì)類型進行劃分,定期收集、調(diào)查和核對(相鄰煤礦)和(廢棄的老窯)情況,并在井上、下工程對照圖和礦井充水性圖上標出其(井田位置)、(開采范圍)、(開采年限)、(積水情況)。礦井應當建立水文地質(zhì)觀測系統(tǒng),加強水文地質(zhì)(動態(tài)觀測)和水害(預測分析)工作。
水文地質(zhì)條件復雜、極復雜礦井應當(每月)至少開展1次水害隱患排查及治理活動,其他礦井應當(每季度)至少開展1次水害隱患排查及治理活動。
3. 雨季受水威脅的礦井,應當制定雨季防治水措施,建立雨季(巡視)制度并組織(搶險隊伍),儲備足夠的(防洪搶險物資)。當暴雨威脅礦井安全時,必須立即(停產(chǎn))撤出井下全部人員,只有在確認暴雨洪水隱患徹底消除后方可恢復生產(chǎn)。
4. 煤礦企業(yè)、礦井應當查清礦區(qū)及其附近地面河流水系的(匯水)、(滲漏)、(疏水)能力和有關水利工程等情況;了解當?shù)厮畮臁⑺娬敬髩?、江河大堤?河道)、(河道中障礙物)等情況;掌握當?shù)貧v年降水量和最高洪水位資料,建立(疏水)、(防水)和(排水)系統(tǒng)。
煤礦企業(yè)、礦井應當建立(災害性)天氣預警和(預防)機制,加強與周邊相鄰礦井的(信息溝通),發(fā)現(xiàn)礦井水害可能影響相鄰礦井時,立即向周邊相鄰礦井進行預警。
5. 礦井井口及工業(yè)場地內(nèi)主要建筑物的地面標高低于當?shù)貧v年最高洪水位的,應當修筑(堤壩)、(溝渠)或者采取其他可靠防御洪水的措施。不能采取可靠安全措施的,應當封閉填實該井口。
6. 防隔水煤(巖)柱的尺寸,應當根據(jù)相鄰礦井的地質(zhì)構(gòu)造、(水文地質(zhì)條件)、(煤層賦存條件)、圍巖性質(zhì)、(開采方法)以及巖層移動規(guī)律等因素,在礦井設計中確定。
7. 采掘工作面或其他地點發(fā)現(xiàn)有(煤層變濕、掛紅、掛汗、空氣變冷、出現(xiàn)霧氣、水叫、頂板來壓、片幫、淋水加大、底板鼓起或產(chǎn)生裂隙、出現(xiàn)滲水、鉆孔噴水、底板涌水、煤壁潰水、水色發(fā)渾、有臭味)等透水征兆時,應當立即停止作業(yè),報告礦調(diào)度室,并發(fā)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在原因未查清、隱患未排除之前,不得進行任何采掘活動。
8. 礦井采掘工作面探放水應當采用(鉆探)方法,由專業(yè)人員和專職探放水隊伍使用專用探放水鉆機進行施工。同時應當配合其他方法(如物探、化探和水文地質(zhì)試驗等)查清采掘工作面及周邊老空水、含水層富水性以及地質(zhì)構(gòu)造等情況,確保探放水的可靠性。
9. 礦井應當配備與礦井涌水量相匹配的水泵、排水管路、配電設備和水倉等,確保礦井排水能力充足。
礦井井下排水設備應當滿足礦井排水的要求。除正在檢修的水泵外,應當有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工作水泵的能力,應當能在(20)h內(nèi)排出礦井24h的正常涌水量(包括充填水及其他用水)。備用水泵的能力應當不小于工作水泵能力的(70%)。檢修水泵的能力,應當不小于工作水泵能力的(25%)。工作和備用水泵的總能力,應當能在20h內(nèi)排出礦井24h的(最大涌水量)。
排水管路應當有工作和備用水管。工作排水管路的能力,應當能配合工作水泵在(20)h內(nèi)排出礦井24h的正常涌水量。工作和備用排水管路的總能力,應當能配合工作和備用水泵在20h內(nèi)排出礦井24h的(最大涌水量)。
配電設備的能力應當與工作、備用和檢修水泵的能力相匹配,能夠保證全部水泵同時運轉(zhuǎn)。
10. 探放老空水前,應當首先分析查明老空水體的(空間位置)、(積水量)和(水壓)等。探放水應當使用專用鉆機,由專業(yè)人員和專職隊伍進行施工,鉆孔應當鉆入老空水體最底部,并監(jiān)視放水全過程,核對放水量和水壓等,直到老空水放完為止。
簡答:安裝鉆機進行探水前的準備工作有哪些?
安裝鉆機進行探水前,應當符合下列規(guī)定:
(一)加強鉆孔附近的巷道支護,并在工作面迎頭打好堅固的立柱和攔板。
(二)清理巷道,挖好排水溝。探水鉆孔位于巷道低洼處時,配備與探放水量相適應的排水設備。
(三)在打鉆地點或其附近安設專用電話,人員撤離通道暢通。
(四)依據(jù)設計,確定主要探水孔位置時,由測量人員進行標定。負責探放水工作的人員必須親臨現(xiàn)場,共同確定鉆孔的方位、傾角、深度和鉆孔數(sh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