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霞:爆竹聲聲
太平煤礦 楊霞
爆竹,又叫鞭炮、炮仗,宋朝大文學(xué)家王安石在詩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在我國古代,就有春節(jié)時燃放爆竹的習(xí)俗。我們小的時候總會念一句順口溜:新年到,新年到,閨女要花兒要炮。這里的“炮”也是指的鞭炮、爆竹。
在我的記憶中,過年時除了有好東西吃、好衣服穿,好玩的就是這鞭炮了。從臘月二十三開始,鞭炮聲便會經(jīng)常響起。在我的老家,臘月二十三是小年,通常這一天人們會打掃衛(wèi)生,又稱“掃屋”,就是把整個屋子都打掃一遍,寓意著掃除一年的塵埃、晦氣,來年有一個新的開始。這天還有一個重要的活動,那就是送灶神上天。在我們那邊,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請一張灶神像張貼在廚房里,好讓灶神保佑一家人幸福平安。相傳每年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年工作的日子,玉皇大帝根據(jù)他的匯報,決定這一家新一年的吉兇禍福。為了讓灶神替人們多說好話,人們還會熬制麥芽糖,粘住灶神的嘴巴。在正式揭下灶神像之前,人們會燃放一掛鞭炮,以示對灶神的尊敬。
小時候,父親總是一次買好多掛鞭炮,有一百響的、有五百響的、有一千響的、也有五千響的,父親還算計著,小年放一掛、除夕放一掛、大年初一放一掛、貼對聯(lián)時放一掛、吃餃子前放一掛,總之,每次放鞭炮之前,都有一定的說法。然后還會多買幾掛讓我和弟弟放著玩。滿大街跑的小孩子幾乎兜里都有零零散散的鞭炮。每次都是好幾個孩子圍在一起,由一個人手里拿著點燃的香去引燃鞭炮,其余的則躲在一旁,捂住耳朵,單等那一聲清脆的鞭炮響。放完自己的,還不忘跟在別的小孩子后邊,等著盼著放別人的。
我們女孩子膽子都比較小,相對于男孩子用手拿著鞭炮直接點燃的“壯舉”來說,我們的玩法就顯得安全多了。我們把鞭炮的捻子打開,倒出其中的火藥,這樣鞭炮從點燃到爆開的時間就會變得較長,好讓我們有充分的時間躲避。要不然就是撿那種沒有炸開的鞭炮,把它一層一層的剝開,收集里面的藥粉,等藥粉足夠多了再點燃,這樣平時“火力”很猛的鞭炮就會變成燦爛的煙花,雖然只有一瞬,但也足夠我們?yōu)橹畾g呼雀躍了。
平時的鞭炮聲都是稀稀疏疏的,直到除夕這晚,鞭炮聲才會熱鬧起來。三十晚上,人們都有守歲的習(xí)慣,年夜飯過后,我和母親還有一項重要的任務(wù),那就是包初一早上吃的餃子。餃子要包素餡的,大年初一頭一頓飯吃素餡的餃子意味著全家一年中都肅肅靜靜的,沒有煩惱和憂愁。晚上十一點半左右,鞭炮聲開始響起,他家的鞭炮聲尚未停止,你家的又接上了茬兒,整個村莊到處都是鞭炮齊鳴,響聲震天。父親也會在將近十二點的時候放一掛最長的鞭炮,放完鞭炮這大年三十才算完整。 初一早晨通常都是被鞭炮聲叫醒的,匆匆吃完早飯,便有親戚鄰居上門拜年了,每個人都是笑容滿面,嘴里不住的說著祝福的吉祥話兒。大年初一這一天是不掃除的,院子里、大街上、小巷中,都是厚厚一層鞭炮的紅衣,取開門大吉,紅紅火火的好兆頭。
一年又一年,歲月匆匆流過,我們早已長大,但街頭巷尾仍有像我們當(dāng)年一樣跑著、笑著、鬧著、放著鞭炮的孩子。那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也像當(dāng)年一樣的清脆、響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