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看我是“邊角料”
一間百平米左右的廠房,一堆堆碼放整齊的材料,一聲聲此起彼伏的電焊聲,這是一次偶然的機會,記者走進趙莊煤業(yè)選煤廠機修廠的第一印象。
鏡頭一:給機器“打點滴”
“師傅,這是什么東西?”在廠房門口的正對面,記者一下就被眼前這個東西勾引起了興趣。這是一個由一個兩升左右的大塑料瓶和醫(yī)院常用的輸液管組成的物件,掛在一個鐵架子上,分明是在給下面的機器“打點滴”。
“呵呵,這是我們自己做的冷卻器。”機修車間年輕的電焊工牛強誼有些羞赧地笑著說道。“這個創(chuàng)意是你們自己想出來的嗎?”記者接著問道。
“恩,是吧,咦,在那,是我們那位老師傅想出來的。”小牛一邊說著一邊指著一位正推著小推車干活的老師傅。
老師傅名叫陳國定,臉上深深淺淺爬著一些機油浸透的皺紋似乎是他作為機電工的“年輪”,陳師傅似乎覺得這種小玩意根本不值一提,拿不出手,直擺手堅持說“沒什么,沒什么”,便重新投入了自己的工作中。
“我們陳師傅就是這樣,話不多說,卻一手好活。”看著陳師傅有些勞累瘦弱的背影,機修小組負責人宋奎生這樣說道。也許,這就是最平凡的電焊工,手比嘴巧的電焊工。
隨后,宋主任耐心地給記者做了解釋:“這個東西,你要說它是給機器打點滴也可以,因為它的主要作用就是給這個磁力鉆的鉆頭冷卻降溫。”
宋主任一邊說一邊操作著,演示給記者看。他告訴記者,原來的磁力鉆機器在操作時,需要有一個人專門拿著水給鉆頭降溫,自從換上了這個“自動點滴”,不僅節(jié)省了人力,更充分發(fā)揮了冷卻作用,減少了鉆頭磨損。
“原來每個禮拜換一次鉆頭,現(xiàn)場差不多兩個禮拜換一次,每個鉆頭壽命延長了至少一倍。”
“每個鉆頭兩塊五,自動點滴”材料取自醫(yī)院廢棄輸液管,成本基本為零,和眾多動輒上萬的發(fā)明相比,這個小發(fā)明的價值并不那么重大,卻處處閃爍著該公司在科技創(chuàng)效上的決心與信心。
鏡頭二:“我的發(fā)明失敗了!”
“小牛師傅,你剛才不是說有個東西給我看嗎?”從一進廠房,電焊工牛強誼便說有個東西還挺有意思的,隨后便消失不見蹤影,好一陣才找見他的身影。
“嗯,還是算了吧!”小牛有些不好意思的地說。
“為什么?是個什么東西?為什么算了?”記者追問道。
“沒什么,算了吧,我剛才試了一下,失敗了!”小牛抓了抓腦袋。
“沒關系,走,去看看。”記者被這件失敗的作品吊足了胃口,堅決要求看一下。
“那好吧!”小牛一邊說著,一邊帶領記者來到他們簡陋的休息室,從他柜子里拿出一個長約50厘米,剪刀形狀的工具。
“看,就是這個,我一般就叫它‘剪刀’,是用‘邊角料’做的,它其實是一個測量工具,主要作用是測量滾筒、托輥呀一些切圓柱體物件的直徑,因為這些物件切面這有凸起,沒辦法直接用尺子測量,用這個‘大剪刀’往圓柱體身上一放,就測量出來了。”小牛拿起大剪刀隨即在旁邊的滾筒上做起了測量。
“可是現(xiàn)在只能測外徑,內(nèi)徑還需要再改進改進,測不準,嘿嘿。”小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那個笑里,記者仿佛看到了每一次成功背后無數(shù)次失敗,卻越挫越勇的勇氣。
機修廠的負責人宋奎仁告訴記者,機修廠現(xiàn)有電焊工十人,每天工作時間都是在完成主洗車間檢修任務后擠出來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對一些原本或淘汰、或廢棄的工具進行重新修理,對一些常用的配件自主加工,從2013年年底,成立至今,已節(jié)約成本近千萬。
廢棄的物品、一些“邊角料”,再加上他們“擠出來”的時間、一雙巧手,在無數(shù)次成功與失敗喜與淚的交加下,便重新煥發(fā)了生機,這就是趙莊煤業(yè)技改人的真實寫照,也是煤市寒冬下晉煤兒女充分發(fā)揮勞動智慧,主動行動起來,與企業(yè)共渡難關的一組群體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