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靜:花前月下的孤獨
花前月下的孤獨
余靜
花前,月下。沒愛人,沒摯友。他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只是仕途之路的不如意嗎?當看到自己的影子被月映在地上,凸顯出來的只是孤獨而已嗎?不,應(yīng)是難以言盡的煩愁里面還夾雜著生活中的歡樂,是人生際遇中錯綜復(fù)雜的思緒和情感。
這種寂寥對于一個詩人而言是一場艷遇,能吟誦纏綿不盡的浪漫和真實。對于一個政客而言卻是一種災(zāi)難,是政治抱負的沉敗和不得善終。沒有人喜歡這種寂寥,沒有人喜歡這種孤獨,但是他詩化了人生中所有的際遇,被我們傳誦和摯愛。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在白話譯文里這句話是這樣翻譯的:“明月當然不會喝酒啊,影子也只是隨著我的身”。這句話翻譯得干燥無味,有時候會覺得白話譯文拉低了詩的文學格調(diào)。
我想他不止在說明月不會喝酒而且還在暗示明月不懂人的心事,真正需要的是一個能“解飲”,能知我心的人。不知道作者是在抱怨還是在襯托孤獨,但是換作是我這種俗人的話就會是在抱怨,人生處處不如意,責怪月既不解飲,責怪孤獨,責怪沒有愛情,責怪仕途之路的坎坷,責怪影徒隨我身。
在這首詩之前,他已經(jīng)有過兩段婚姻,婚姻不等同于愛情?;蛟S婚姻還是一種目的,雖然婚姻和諧但是有目的的婚姻一定不那么幸福,而愛情卻是一種純粹的油然而生的東西和詩一樣,李白自始至終都沒有得到。入贅到宰相家做上門女婿,在妻子死后又娶了劉氏,又因為劉氏的輕視他揚長而去。
詩人就是那種生活在社會夾縫里內(nèi)心純潔、高貴卻處處不得意的一部分人??梢怨陋?,可以疾病,但是不能卑微的活著,不能被看不起。起初他追逐權(quán)貴他希望有一番作為,可是他卻又蔑視權(quán)貴說“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我想他在說這句話的時候一定不得開顏了很多遍了。這是一種很矛盾的心理,一邊是自己的政治意愿,一邊是自己的心情,兩者不能兼顧。沒有人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他說“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雖然心比天高,但是現(xiàn)實就是曾經(jīng)寄人籬下,現(xiàn)實就是一無所有,這是一個詩人的命運。
他是一個奔放的浪子,他的個性在字里行間流露。他曾讓高力士脫靴,讓楊國忠捧硯,這是一般人做不出來的,也唯有他與這個敢于與這個格格不入的世界作比。他本身就是一輪明月,他的光輝把官場和世俗都對比的暗淡無光,所以他注定是孤獨的,注定月下獨酌。
李白有多愛那輪圓月呢,在他很多詩篇里都出現(xiàn)過月,這首詩里一連出現(xiàn)了四個月字,他就連死都要抱著水里映出的月。“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在這個春天與月為伴也只是暫時也希望只是暫時,沒有人喜歡這個連歡樂都無人分享的心情。更何況那些不如意又與何人說,想起來了岳武穆的《小重山》“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多年壓抑在心中的不得意連訴說的地方都沒有,多么無奈,那種心情有時候是難以言說的。
他歌唱在月下徘徊,他舞蹈在月下凌亂,他歡樂的心情里也透著傷感。李白晚年到處尋仙問道,但是真正的仙在我看來是一種自由,一種灑脫,一種品格,一種境界,是一種人文的高潔,而不是飛天遁地無所不能的神仙。在他死后被封為仙,是被神化了的流傳,李白原身也正是小說《西游記》里的太白金星,這是不是達到了他更加遠大的理想呢。“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用不是在官場而是在詩壇。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jié)無情游,相期邈云漢”。即便不是在花前月下獨酌,在雨中,在落日下一個人也是浪漫的,因為他是詩仙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