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昀遐:同情心與同理心
□謝昀遐
最近看書、看文章的時候時常會蹦出一個概念叫“同理心”。一位學者對于“同理心”的闡述是: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感同身受地去思考和判斷,這是一種比“同情心”更高階段的一種心理情感。
在我看來,許多博學之人和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就是能把繁雜的東西通過簡單的例子表達出來,將簡單東西從點看到線,線看到面,看得十分透徹。開始我也無法理解“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區(qū)別,請教我一個算得上博學的朋友以后,他的回答在我看來算得上精妙。他說:“就比如我們施舍錢財給乞丐,我們把施舍之人的表情放大一些來看,‘同情心’就是那些帶著憐憫表情的人,而‘同理心’是那些帶著和那些乞丐一樣看盡人情冷暖眼光的人。如果再將乞丐的對這兩種人的反應放大來看,前者是受贈的感謝,后者更多的是感動。”
書上說同情心是與生俱來的,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也處處可見,只是每個人表達同情心的方式不一樣。例如在網絡上,那些憤青的同情心其實就是那憤世嫉俗的一句句污言穢語,他們一面同情著受難的弱勢群體一面又瘋狂地攻擊帶給這些人悲慘遭遇的人;我看到一些街上的小孩子看到瘋癲的人在害怕、嘲笑的同時其實也常會將自己手中的食物分一些給這些可憐之人,這些就是同情心。
同理心前面說了是一個更高級的階段,所以也就相對比較難以見到。同理心的境界更多地出現(xiàn)在一些宗教信仰里,就如佛教里的“隨喜贊嘆”就是 “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這“隨喜贊嘆”的其中一種境界就是隨著他人的歡喜而歡喜,簡單地說就是能感受到別人的悲歡,感同身受。《圣經》里的“愛人如愛己”說的也是這個意思吧。
在我心里,不管是同情心還是同理心,不需要刻意去追求自己要達到什么樣的境界。簡簡單單地說,就是待人處事的時候一定要盡量為別人著想,如果能這樣做,不說你將會得到多少人的喜愛,至少不會令人討厭吧。
愿這個世界,少一點欲望,多一點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