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克時艱,我們與企業(yè)風雨同舟……(上接第一版)
“企業(yè)處于低谷時期,我們都能夠理解,只要在崗一天便堅守好崗位,做好份內之事?!?
往年遇到工作面支柱回撤階段,李成勇和另外兩名工友平均每天要維修20多根支柱。現在的支柱磨損越來越大,維修難度相應增加,兩個人一天維修10多根支柱都費勁。
“煤炭市場跌跌不休,去產能的信號不停,企業(yè)生死存亡,家里又要供孩子上學、供房貸,覺得壓力大嗎?”
“壓力是有的,暫時還能克服。企業(yè)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雖然福利待遇有所減少,但還按時發(fā)放了我們的工資,已經知足了?!?
“雜技家”的堅守與奉獻
平均每天打接40.50個電話,不管是在外委工程現場,還是在政府機構辦理業(yè)務,或是廢舊物資的招標洽談,對于行辦副主任王德川來說,每天的工作像是在“耍雜技”、“走鋼絲”,不敢有絲毫懈怠。
部門合并后,負責企業(yè)管理業(yè)務工作的人員由以往的8人減為4人,工作量整整增加了一倍。小到設備臺賬的登記,參加各種會議,大到工程項目的協(xié)調,事無巨細,王德川經常是神龍首尾不見,有時候半夜都有電話打來,周末不能休息是家常便飯。 “機構合并后,任務量增加了這么多,工資不漲反降,覺得委屈嗎?”
“工作得不到理解的時候,感到委屈與氣餒是在所難免的,但企業(yè)目前這么困難,我們也只能咬緊牙關,希望同心協(xié)力克服困難?!闭f著這話,王德川一邊翻著電話薄,一邊馬不停蹄地奔向會議室。 80后青年:視初心為信念
鍋里沒有,碗里何來?與生于斯,長于斯的煤二代以及老職工不同,畢業(yè)后到礦山工作的80后,面臨的現實更加具體:供房子、養(yǎng)孩子。前幾年,企業(yè)效益好,多數80后在城里按揭了商品房,但隨著市場的不景氣,工資的大幅下降,自2013到2015年的3年間,礦山流失的青年技術員有22人之多,流失率達50%。
而留下來的青年,依然堅守著最初來到礦山的信念,與企業(yè)同甘苦、共患難。生產科的技術員任剛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從川師大畢業(yè)的任剛,到礦山工作已有五年半了,先后在采煤二隊、掘進一隊、機運隊、準備隊、采煤三隊任技術員。這期間,從機械技術到采掘技術都積累了一定的工作經驗。2013年5月,工作踏實的任剛調至生產技術科。
這個憨厚的小伙子給人的印象是言語不多,但做事卻讓人放心,沒有虛假。跑現場、畫圖紙、改設計、做方案,因為家在外地,他有更多的時間鉆研業(yè)務,經常加班加點。
“企業(yè)效益現在這么差,有沒有想過另謀高就?”婚后,任剛與妻子兩地分居,家里兩個小孩,基本半個月才能回一次家,而每次來回就要在途中擔擱一天。
“以前想過通過努力工作來提升工資收入,讓家人生活得更好。效益好的時候我們過了幾年衣食無憂的生活,現在不會因為企業(yè)效益不好了就離開,一心只想把手中的工作干好,為企業(yè)分憂解難?!? (鄧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