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這是蘇軾的《月餅》詩,詩中可以讀出其中的含義,月餅不僅僅是一種食品,它被賦予了一種文化,一種情懷,寄托著人們對不能回家團圓的親人的思念。中秋節(jié),在這個傳承千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哪怕是一小塊月餅,也能調(diào)動中國人骨子里的民族感情,有期盼、有思念、有祝愿,這也是月餅?zāi)軌蛄鱾髑甑恼嬲饬x所在。
臨近中秋,抖音刷到的是各種花式、各種口味的月餅,那一瞬間,對月餅的美好回憶涌上心頭。以前的月餅包裝簡單,記憶中是白色的油皮紙包裹,有五仁、豆沙、棗泥、玫瑰口味的月餅,這么多口味的月餅,我最喜歡吃棗泥的月餅。那時候吃月餅,輕咬一口就掉渣,吃的時候小心翼翼的,一只手吃,一只手接著,生怕月餅殘渣掉在地上可惜了。
還有一種月餅,是媽媽做的月餅,一個木制月餅?zāi)>撸褰切菆D案,很多芝麻和糖,又脆又甜,月餅是媽媽一個一個扣出來的,爸爸燒著柴火,媽媽趴在炕邊的鍋跟前,把月餅放進鍋里炕,我們六個孩子守在鍋跟前,期盼著……
我們兄妹六個,媽媽總是把吃的均勻分成六份,當然月餅也不例外,讓我們各自保管。到手的月餅,我們各自拿上一個吃掉,其它的鎖進了自己的抽屜,但是沒兩天就全部進入肚子里了。只有我的二姐,她總是舍不得吃,把它們包裹好,緊緊的鎖在抽屜里,想吃的時候就慢慢拿出來吃。
時間久了,我哥就打起了二姐月餅的主意,他不想被發(fā)現(xiàn)后媽媽只收拾他,就把我們拉進了他的隊伍。趁二姐不在出門,我哥就帶領(lǐng)我們,開了二姐的抽屜,把里面好吃的狼吞虎咽吃進肚子里。至今還記得,二姐哭的稀里嘩啦,媽媽把我們一頓收拾。可是,二姐還是會藏,到處藏,而我們好像永遠都能找到二姐的“藏匿地點”,還是二姐哭著給媽媽告狀,媽媽挨個錘我們……
現(xiàn)在生活好了,月餅的花樣、口味是五花八門。今年中秋節(jié),趁著節(jié)日氣氛濃厚,我們兩口子帶著孩子們?nèi)コ匈I月餅,只為讓孩子感受傳統(tǒng)節(jié)日,品味傳統(tǒng)文化,聽著孩子對我說:“媽媽,老師給我們講,中秋節(jié)這一天要吃月餅、賞花燈的,為什么沒有花燈?媽媽,我們老師還講有個仙子在月亮上,她叫嫦娥,她有一只兔子;媽媽,這一天是團團圓圓的日子,我們一家在一起就是團圓……”
中秋節(jié)自古便有祭月、賞月、吃月餅、玩花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民俗,流傳至今,經(jīng)久不息。而月餅,縱橫南北、橫貫東西,在萬家燈火團圓時刻,詮釋了什么是圓滿。于中國人而言,圓滿之寓意,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的珍重;是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相依;是父母在、不遠游的牽絆,更是深植于每個國人心底的中式浪漫與東方哲學(xué)。(韓家灣煤炭公司: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