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復(fù)一年
今年這個“龍”年似乎比我們還急于奔赴春天,不覺就進(jìn)入了三月,也就算是完完全全過完年了。
過年,對于我來說,是久久散著陳香的舊夢,是最溫情的畫面。一雙兒女也到了擁有回憶的年紀(jì),于是年前就做足了準(zhǔn)備,安心地完成手頭工作,踏踏實(shí)實(shí)、安安心心地帶著他們玩了幾天,正如當(dāng)年父親帶著我一般。
可能對于土生土長的華鎣本地人來說,“老鷹”的回歸,就代表著“年味”。依稀記得,那時候的過年,是從盼年開始的,喜氣的對聯(lián),神出鬼沒的爆竹聲,都透著過年的氣氛,有些人家還要掛上紅燈籠,貼上窗花,穿著剛在市場上挑選的新衣,盡情歡笑,作為小孩的我們,更多地是拋開課業(yè)的煩惱沉浸式體驗(yàn)。
那時候,荷包里的鞭炮比美食更具吸引力,僅僅過個手就被母親“存著”的紅包也算是過年的代名詞。倘若在老家過的年,還一定不會錯過眾人協(xié)力殺豬的場景。
初一,是回老家祭拜先人的日子,這一點(diǎn),倒是二十年不變。下午的節(jié)目更多的是游花燈、猜燈謎,吃甘蔗、玩游戲,大家不約而同走上步行街,體驗(yàn)著各種“騙人的把戲”,好好地瀟灑一番。夜幕降臨,一家人少有地圍坐一起,一邊是沒人關(guān)心的春晚,一邊是長輩們的嗑嘮,每個人臉上都掛著笑容,彌漫著濃濃的過年氛圍。
在那個“孔雀東南飛”的年代,所有的忙碌都埋頭于奔波,只有過年的幾天,外出打工的親戚們會回來一聚,也就有了老人們口中的“鬧熱”一說。近幾年,相對少的“走親訪友”,相對多的“就地過年”已是過年的常態(tài),讓很多人丟失了對“年”的憧憬。個人覺著,倒不是“年”不見了,而是條件好了,更難讓人滿足罷了,在這高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也會更加浮躁。
其實(shí),“家”的味道并不是只有過年才有,作為漂泊他鄉(xiāng)的人兒,得益于這個高鐵時代,也能在?;丶铱纯粗腥ヅ惆榧胰?,要學(xué)會知足常樂的道理。
如今,于我而言,過年無外乎就是在年輪的刻痕上加上一圈,在個人歲數(shù)上又添上一歲。面對繁復(fù)的工作和瑣碎的生活,可以沉淪進(jìn)去,但一定不能忘掉生活的幸福。要知道,時間是那沒有刻度的年輪,隨著季節(jié)的更替慢慢成長,我們也終將會迎來年復(fù)一年。